国际红十字运动传入中国已经100多年了,时间虽久,但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真正兴起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文化。红十字运动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国红十字文化体系中“人道、博爱”之思想不是完完全全的西方舶来品,而是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历史土壤,日内瓦国际红十字运动展览馆展示红十字人道主义思想渊源的六块展板中,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中之一。国际红十字运动相比其他文化思潮,更注重于社会实践,使其理论与原则理念不仅仅能存在于人的内心,做修身齐家之用,更能跨越国家的范畴建立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这就是我们所周知的《国际人道法》系列。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与红十字文化相通相融,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红十字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人道、博爱之红十字文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从传统文化研究做起,借鉴众家之所长,吸取传统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握时代之脉搏,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力争把传统文化、红十字精神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找到宣传红十字精神的最佳契合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人道思想,感染身边的人,履行好一名红十字人的光荣使命。
一、兼容并包,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人道、博爱的文化精髓
纵观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我们的先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其中突出的是儒家、道家、墨家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红十字运动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博爱之观念虽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和学说,但是作为一种观点和思想,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仍然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儒家思想“仁”是最高道德原则,正所谓“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泛爱众”。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天下之人皆友好相爱、和平共处”,这比儒家思想更加前进了一步,与红十字运动倡导的“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相吻合。道家思想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这不就是红十字文化所包含的不加歧视的人道理念吗。老子还提出:“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把爱惜自己生命的感情来爱惜这个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在此处宣扬的就是“大爱、博爱”。以上传统文化学说不同程度的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人道主义、博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影响深远,至今读起来仍然醍醐灌顶,发人深思,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红十字工作者深入学习、研究和继承、发扬。
二、身体力行,在完善自我修养中践行人道、博爱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等,不仅是灿烂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实践者,为推行自己的学说不遗余力。孔子为了宣传儒家的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带领他的弟子历时14年周游列国,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经常遭遇冷遇,有时甚至处于危及生命的险地,但是他却从未放弃,始终不渝。墨子为阻止楚惠王攻打宋国,短衣草鞋,徒步十天十夜,游说楚王不要发动战争,宣传他的和平理念,最终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在我们威海文登区有座圣经山,先人留下《道德经》摩崖石刻,道教全真派在此开宗立派,曾经盛极一时。“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70多岁时曾长途跋涉,历时两年多,行走39000多里路,向成吉思汗宣讲治国之道,劝说其停止杀戮,最终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闪烁着中国传统文明精华的道教文化思想,随之传播到了中世纪的欧亚大陆,这次止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拯救了欧洲,尤其是拯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圣经山每年还有很多欧洲人来此祭拜丘处机。现阶段,我们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要学习他们深邃的思想学说,吸取文化精髓来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更要学习他们为了追求理想和真理身先士卒、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
当今世界,战争和恐怖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愈演愈烈,国内也存在矛盾激化、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人道理念,引领社会的道德提升,我们红十字人更加责无旁贷,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红十字作为一项工作,更要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和追求,作为传承文明、为大众创造福祉的一项光荣的事业来做。俗语说言传身教,首先要从注重自己的言行做起,净化心灵,提升自我,这就是儒家所讲的“修身”。儒家思想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修身要求也应该成为我们所倡导和遵行的行为规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感染和引领身边的人。例如:我们要讲“忠”,要热爱红十字这份工作,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做爱岗敬业的典范;我们要讲“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待工作不敷衍,服务群众讲诚信,以自己良好的个人信誉提高红会的社会整体公信力;我们要讲“义”,有正义感,见义勇为,群众有困难尽力去帮助,捐献干细胞自己先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自己抢在前,争当助人为乐的榜样。我们要讲“廉”,廉洁奉公,严格自律,树节俭之德,行简约之为,弃奢靡之风,发挥好模范表率作用。我们要讲“耻”,凡是违背原则、违背良心的事情坚决不做,知耻近乎勇,有错就改,为当所为。我们要讲“礼”,对人有礼貌,树立公仆意识,不搞官僚作风,做遵纪守法的表率。总之,在加强自我修养的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努力成为“传递人道理念、撒播博爱情怀”的爱心使者。
三、厚积薄发,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彰显红十字文化的魅力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威海地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古道热肠,威海人热情、率真、重信重义、乐于助人。曾经多次参加红会救灾救助捐款的好人杨正权、全省第一例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吕明玉先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山东省道德模范,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威海乳山市深入挖掘传统母爱文化的丰富资源,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母爱圣地、大爱乳山”地域文化,为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文登区与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将丘处机说服成吉思汗停止杀戮的故事拍成电影《止杀》,有力宣扬了仁爱、和平的文化理念。红十字运动倡导的“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理念,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通,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无缝衔接、不谋而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的社会文明发展需求,红十字工作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儒家文化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红十字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作为红十字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挥聪明才智,致力于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传播,为建设“博爱齐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救助能力弱、社会公信力差等问题也影响着每一个红十字人的工作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底气,要有自信心。红十字文化不是虚的,它是传播真善美的文化,是主流文化,我们要在服务社会民生的实践中逐步展现红十字文化的魅力。红会开展的灾害救援、博爱送温暖、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等活动,就是在发动群众的参与中引导人们乐善好施,从同情、吝悯、施舍等“仁爱”的角度出发,逐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参与红十字事业是一种社会责任,是通过每个人的善行,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信仰、一种快乐,一种精神的回报,从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其次,要沉住气,不能急功近利。我们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有形资产的积累,不要以财富的多少和救助的多少看待我们自身的价值。有形资产有价,精神道德无价。在全社会传播树立人道、博爱的理念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不要大鸣大放,不要用运动式的,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当前我们仍要注重厚积薄发,立足基础,从青少年抓起,从身边社区抓起。通过举办救护知识进校园、博爱家园、红十字爱心超市等具有互动性和激励引导作用的活动,不断吸引大家参与,发掘人民群众的善良之心,润物无声,有力推动红十字文化的善根植入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另外,我们要结合实际,立足创新。当前,网络文化如火如荼,自媒体时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交流。许多市民自发开展的爱心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响应,其号召力、影响力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强,“网络公益”的作用日益凸显,值得我们深思。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运用和引导,切实发挥网络在红十字宣传中的重要作用。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青年人,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青年志愿者,他们是红十字公益事业的骨干力量,当前很多青年人愿意投身公益事业,就像家喻户晓的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大多数队员都是年轻人。青年人把公益活动看作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看作时尚的生活方式,看作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一种途径,这种价值取向使他们容易成为推动红十字公益文化和流行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人群。我们要通过组织青年人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人在参与红十字公益事业中找到快乐和生命的真谛,形成关心他人、互助互爱、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行,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更友善的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和红十字文化研究的一些肤浅观点,请多提宝贵意见。
威海市红十字会 苗延颂 2014年11月